• <dd id="zk9ak"><noscript id="zk9ak"></noscript></dd>
      1. 
        

          <th id="zk9ak"></th>
          <th id="zk9ak"></th><dd id="zk9ak"><pre id="zk9ak"></pre></dd>

          聯系我們
          地址:慶市川區道(原雙竹鎮)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郵箱:ycsh6318@163.com

          武昌魚如何“走紅”中國?

          發表時間:2022/10/6 9:36:32  瀏覽次數:1444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漁業網-豐祥漁業網秉承:求是務實不誤導不夸大不炒作!水產專業網站為您提供優質服務!【鄭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謝絕轉載??!謝謝合~
          市場在變,我們的誠信永遠不會變!

          武昌魚,俗稱鳊魚、草鳊等,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魚類,過去主要分布于湖北鄂州的梁子湖,現在已成為華夏大地最主要的淡水魚類之一。

          武昌魚的一種——團頭魴,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種被命名的淡水魚,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種被馴化、養殖成功的淡水魚,在中國物種馴化與利用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食魚是件奢侈的事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約有800多種淡水魚,但在相當長的歷史中,吃上魚,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中國大約在商代的時候開始挖塘養魚,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淡水養魚的國家;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寫出第一部養魚專著《養魚經》;2000多年前,百越一帶的民族發明出“稻田養魚”和“?;~塘”的高超技巧。

          簡而言之,中國養魚史可縮寫為:商代開始池塘養魚;漢代開始,鯉魚養殖已普及;隋唐以前,政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單一養殖鯉魚;宋代以后,政治中心轉移到長江以南,湖泊河流眾多,草魚、鰱魚、鳙魚和青魚逐漸成為“四大家魚”。但限于魚苗繁育技術的瓶頸,中國古代養魚嚴重依賴野外捕捉并養育魚苗,養殖種類僅限鯉魚、鯽魚、草魚、鰱魚、鳙魚等少數幾種,養殖規模也很有限。

          因此,養魚的古代人幾乎都是近水而居,種稻捕魚。比如西雙版納地區,極愛吃魚的傣族人,基本生活在江河邊上,1000多年來均以捕野生魚為生??墒?,生活在山區的許多人基本沒有太多的魚可以吃。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西方現代養殖技術的引入和中國淡水魚研究的興起,中國的魚類人工繁殖技術才日趨成熟,四大家魚養殖全面鋪開,一些外來魚種被引入(如羅非魚),一些全新的淡水魚品種逐漸被開發出來,魚成了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團頭魴就是一種由中國科學家發現命名,又成功打造成名牌的中國淡水魚。

          團頭魴的發現

          195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成立,1954年由上海遷到湖北武漢。

          水生所梁子湖工作站部分人員合影(1957年)。

          1955年,水生所在鄂州梁子湖建立工作站,從事魚類生態學調查研究。當時畢業于西南聯大的年輕科學家易伯魯,以及20多位同事參與其中,研究魚類的食性、生態分布等,短短幾年間,調查到梁子湖共有63種魚,收集到30種經濟魚類一手生態資料,發表論文15篇。

          易伯魯在梁子號上(右一),左一是站長、魚類學家劉健康。

          其中,易伯魯在1955年確定了一個新物種:團頭魴。

          據一位科學家回憶,在一次周末魚類統計結束后,主管工作站的劉健康說買點大魚來“打打牙祭”。出于魚類學家對新品種的好奇,劉健康看著活蹦亂跳的魚問:到底買哪種鳊吃呢?長春鳊,還是三角鳊?漁民建議買“團頭鳊”,說“這種嘴圓的更好吃”。

          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劉健康覺得漁民所謂的團頭鳊在分類學上還沒有記載,可能是一個新種。于是安排易伯魯細心觀察研究。通過形態解剖,對骨骼、形態和內臟等進行對比,易伯魯發表了一篇文章《關于魴魚種類的新資料》,將新種定名為“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Yih就是易伯魯名字的簡稱。

          或許易伯魯當年也沒想到,這篇文章后來成為學界經典之作。

          武昌魚的“走紅”

          1955年團頭魴被發現之后,1956年5月,63歲的毛主席在武漢視察工作,先后18次暢游長江,并寫下《水調歌頭·游泳》,其中寫道:“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span>

          武昌魚也因此“走紅”了。

          那么什么是武昌魚呢?所謂的武昌魚主要指古都鄂州盛產的鮮魚。后人逐漸認同武昌魚為鄂州梁子湖的鳊魚,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長春鳊、三角鳊和團頭鳊,這三種鳊魚被合稱為“武昌魚”。

          很多資料都說,易伯魯發現的團頭魴比另外兩種鳊魚肉質更好,因此易伯魯把團頭魴定為正宗的武昌魚。事實并非如此,易伯魯在晚年采訪中談到,武昌魚不是一種實體的魚種,但把團頭魴說成是武昌魚的一種是可以的。

          武昌魚“火”起來后,水生所接著對幾種鳊魚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水生所曹文宣(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梁子湖不斷觀察研究,并虛心向漁民學習,在1960年發表《梁子湖的團頭魴與三角魴》文章,指出團頭魴個頭肉質均最好,而且生長快,性成熟比三角魴早一年,卵的數量更多,更易捕撈。團頭魴人工授精的成功,也意味著團頭魴完全適合池塘養殖,成為一種新的淡水養殖魚類。

          同期開展工作的另一位女科學家柯鴻文深入研究了團頭魴的繁殖與飼養問題。1965年,團頭魴魚苗、魚種、人工授精、與草魚混養等相繼取得成功,就這樣,一種成活率高、周期短、肉質鮮美的優良淡水魚誕生了。

          此后,團頭魴作為武昌魚的代表,被引進到中國各地。出了武漢的武昌魚甚至在東北和新疆,長勢都非常好。據統計,2016年武昌魚年產量接近80萬噸,成為中國第七大淡水魚類,也成為億萬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武昌魚堪稱中國生物學界精彩的研究案例之一,也是中國科學院造福人民、服務社會的精彩篇章之一。

                 (來源:中國科學報、學習強國)

          聲明:轉載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養魚第一線”微信公眾訂閱號頭條@漁人劉文俊

          "養魚第一線"微信公眾帳號和頭條號!將會定期向你推送本號信息!將為你精誠服務!

          文章評論
          發表評論:(匿名發表無需登錄,已登錄用戶可直接發表。) 登錄狀態: 未登錄,點擊登錄
          電腦網址: http://www.vegres.com 地址:重慶市永川區衛星湖街道  手機網址:http://m.yc6318.cn
          重慶市永川區雙竹漁業協會,重慶市永川區水花魚養殖專業合作社,重慶吉永水產品養殖股份合作社,重慶市永川區豐祥漁業有限公司
          聯系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郵箱:ycsh6318@163.com

          ICP備案/許可證號渝ICP備2020014487號-1

          渝公網安備50011802010496號

          誠信共建聯盟

          在线免费av网站
        1. <dd id="zk9ak"><noscript id="zk9ak"></noscript></dd>
            1. 
              

                <th id="zk9ak"></th>
                <th id="zk9ak"></th><dd id="zk9ak"><pre id="zk9ak"></pre></dd>